一、摄影基础
设备
相机
传感器(CMOS)
IOS/感光度
ISO指的是CMOS对光线的敏感程度,用数值表示
快门
控制进光量与曝光时机,室内闪光拍摄时,保持不低于1/250秒,避免出现闪光不同步的情况
机械快门
通过释放快门,让光线照射CMOS进行成像,这个过程称被为“曝光”,就是让传感器暴露在光线下,快门原理2扇幕帘,分为前帘与后帘,快速打开关闭,快门速度指的就是打开-关闭的时间通常为1/xx秒
而相机可以达到1/8000秒的高速快门,是如何做到的?
两道幕帘中间留一条缝隙,从上到下运动,让光线扫过整个CMOS就是高速快门的原理了
(高速闪光同步,当快门速度超高时,闪光灯会进行高速多次低亮度闪烁,以配合超高速快门速度,最终多次闪烁亮度加起来等于设定亮度值(HSS),实际拍摄中棚拍会避免高速同步,外景补光时可能会应用)
电子前帘快门
只有一扇物理后帘,拥有在瞬间暴露整个CMOS的能力,可以非常好的配合闪光灯曝光,但高速快门下可能果冻效果和畸变
纯电子快门
由于电子快门没有机械结构,完全依靠电子控制是否曝光,所以能达到非常高的快门速度,由于其逐行扫描极其精细,导致每行需要极小亮度以极快速度配合扫描,所以高速快门下可能产生画质问题
(理论上应该模拟机械快门,增加扫描行高度,降低扫描速度以配合闪光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可能厂商在挤牙膏)
热靴附件
各厂商热靴接口不能通用,佳能热靴口的闪光灯在索尼机身上只能点亮,不能进行ttl等操作
机顶闪光灯、引闪器、麦克风
兔笼、假电池、背带
灯光组件
亮度、色温
闪光灯
标准罩、叶子板、柔光箱、反光伞
闪光灯特性
由于闪光灯闪烁时间极短(1/3000-1/10000秒)闪烁的时机,是在快门完全打开的瞬间进行闪烁一次,使传感器曝光,所以快门速度只影响常亮的环境光亮度,受闪光影响几乎忽略不计
针对主体单独调整闪光参数或交给TTL
为了夜间突显环境光可以降低快门速度
为了白天压暗背景可以加快快门速度,但需要闪光灯支持HSS高速同步
TTL
自动控光测光系统
半按快门时进行一次预闪光并根据返回结果自动计算主体正常曝光所需光量,按下快门时根据计算结果闪光,可通过闪光曝光补偿进行亮度调整
HSS
闪光高速同步
当快门速度高于1/250时,相机的快门曝光方式变成了逐行扫描,这是闪光灯将一次闪光曝光量分成多次与逐行扫描同步闪烁,但同时随着快门速度提升,有效作用距离也在缩短,1/2000的快门速度有效作用距离要降低3米左右
所以室外大光圈逆光,使用闪光灯补光时需注意
常亮灯
造型猪嘴、色片
充电宝
反光板
摄影泡沫板(米菠萝)
便携反光板
背景
背景布(纸)、电动背景布卷轴
硫酸纸
硫酸纸支架
镜头
对焦
手动对焦
自动对焦
焦距
变焦镜头--转动变焦环变换焦距,或者电动变焦,部分镜头加长焦距时会随之缩小最大光圈,部分镜头可以恒定光圈变焦,这类镜头往往又贵又大又重
定焦镜头--无变焦环,固定焦距,只有一个对焦环,通常伴随大光圈,体积小
全画幅50mm为标准焦距,小于50mm为广角镜头,大于50mm为长焦镜头
广角
广角镜头会产生桶形畸变,画面观感中心向外凸
所以使用广角拍摄人物中心构图正面照片时,会增大人物眼间距,减少耳朵到眼角的距离(突出颧骨),破坏三庭五眼比例显得不好看,全/半身拍摄,脸在画面中比例小注意力不会过于集中在脸上而在肢体,则会增加画面的立体感与动感
由于拍摄时距离被摄主体更近,
产生透视效果让背景远离主体且显得更广阔
广角特性也让焦外背景更清晰,使得景深加深
长焦
长焦镜头会产生枕形畸变,画面观感中心向内凹
所以使用广角拍摄人物中心构图正面照片时,会缩小人物眼间距,增加耳朵到眼角的距离(收缩颧骨),让三庭五眼比例更协调,全/半身拍摄时,脸在画面中比例小注意力不会过于集中在脸上而在肢体,则会减少立体感
同时因拍摄离被摄主体更远
产生透视压缩(背景接近主体)
因长焦特性导致景深变浅(更远的主体拍摄距离会加深景深,让背景清晰,但长焦带来的景深效果远超拍摄距离对景深的影响)
镜头附件
遮光罩、ND滤镜(减光镜)、PLC滤镜(偏光镜)、柔光镜、星光镜
等效焦距
全幅相机镜头安装在C辐相机上时,由于CMOS尺寸小会造成裁切,视角变窄,所有就有了一个等效焦距转换公式
全幅焦距*裁切系数(佳能1.6其他1.5)=等效焦距
比如索尼C幅35mm镜头的等效焦距为30*1.5≈50mm
(但是获得的景深效果并非75mm,但为了适应裁切取得相同构图,拍摄时相对全幅机身要更加远离模特,所以会加深景深,减弱虚化能力)
不仅如此,C幅相机使用C幅专用镜头也存在等效焦距概念,指的是等效全幅相机焦距视角,但是C幅机无法等效全幅的景深
防抖
全幅焦距安全快门 1/焦距
C幅焦距安全快门 1/(焦距*1.5(佳能1.6))
配合机身防抖可以突破安全快门限制,夜间拍摄时可以进一步加快快门速度,降低ISO ,如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时需关闭镜头与机身防抖功能,
如拍摄高速运动物体(飞鸟、赛车、球赛)需开启运动防抖
光圈
每颗镜头都有最大光圈和最小光圈,通常标注最大光圈,变焦镜头会标注最短焦距到最长焦距的最大光圈范围
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景深越浅,背景越虚化(f数值越小光圈越大,如f1.8)
光圈越小,进光量越少,景深越深,背景越清晰(f数值越大光圈越小,如f11)
等效光圈/信噪比
C画幅光圈数值*裁切系数=等效光圈
f/1.8*1.5≈f/2.8
也就是说其他参数不变在C幅上f/1.8的光圈带来的景深效果(信噪比表现)及曝光亮度(传感器小收光范围小)约等于全幅上的f/2.8光圈,结合相同构图时远离主体,景深会进一步加深
注意:曝光时C幅机上1.8光圈就是1.8光圈他是一个物理参数,等效只是为了换算对比获得与全幅某个焦距/光圈相近的表现效果的参数,对比来看全画幅机身的景深上限要比C幅或以下传感器高出许多
脚架
三脚架
常规三脚架
三脚架滑轮
独脚架
快装
灯架
液压云台
稳定器
监看屏
曝光
曝光3要素DeepSeek
光圈
作用原理:
光圈是镜头内部一个可以改变大小的孔洞。它通过控制孔径的大小来控制单位时间内进入相机的光量。
表示方法:用 f/ 数值表示,例如 f/1.4, f/2.8, f/8, f/16。
关键要记住:f数值越小,光圈孔洞越大,进光量越多(画面越亮)。f数值越大,光圈孔洞越小,进光量越少(画面越暗)。
例如,f/1.4 是大光圈,很亮;f/16 是小光圈,很暗。
除了控制进光量,光圈更重要的作用是控制【景深 (Depth of Field)】:
大光圈 (如 f/1.4):背景会非常模糊(虚化效果),突出主体。常用于人像、静物摄影。
小光圈 (如 f/16):前景和背景都清晰。常用于风光、建筑摄影。
小结:光圈控制进光量和背景虚化程度。
快门
作用原理:
快门是相机传感器前的一道“帘幕”。快门速度指的是这道帘幕打开再关闭的时间长短,它决定了光线照射到传感器上的时间。
表示方法:用秒或分数表示,例如 1s, 1/60s, 1/500s, 1/4000s。
工作原理:快门速度越慢(时间长),进光量越多(画面越亮)。快门速度越快(时间短),进光量越少(画面越暗)。
例如,1/30秒比1/500秒慢,进光量多,画面更亮。
除了控制进光量,快门速度更重要的作用是控制【动态模糊】:
高速快门 (如 1/1000s):可以冻结瞬间动作,比如飞溅的水滴、奔跑的运动员。
低速快门 (如 5s):会记录下物体的运动轨迹,产生模糊效果,比如车灯拉成的丝、平滑的瀑布流水。需要使用三脚架来防止相机抖动。
安全快门原则:手持拍摄时,快门速度最好不要低于“1/焦距”秒(例如使用50mm镜头,快门速度应快于1/50s),否则容易因手抖导致照片模糊。
小结:快门速度控制进光时间和运动物体的清晰/模糊程度。
ISO
作用原理:
ISO代表了相机传感器对光线的敏感程度。
表示方法:用数字表示,例如 ISO 100, 400, 1600, 6400。
工作原理:ISO值越低,传感器对光越不敏感,画面越暗。ISO值越高,传感器对光越敏感,画面越亮。
在光圈和快门不变的情况下,光线不足时,提高ISO可以让画面变亮。
提高ISO的代价是【噪点 (Noise)】:
低ISO (如 ISO 100):画质纯净、细腻。
高ISO (如 ISO 6400):画面会出现噪点(彩色杂点),细节和色彩质量下降。
小结:ISO是调节画面明暗的“最后手段”,在保证快门和光圈优先的情况下,ISO越低越好。
三者之间的关系:曝光三角 (The Exposure Triangle)
光圈、快门、ISO三者共同工作,决定了一张照片的亮度(曝光)。它们相互制约,此消彼长。
要达到相同的曝光量(同样的亮度),调节其中一个参数,就必须用另一个参数来补偿。
举个例子:
你想让房间(相机)里的光线保持不变。
你把窗户开大了一倍(光圈调大,进光量x2) -> 那么你需要把开窗时间减半(快门速度x2,即时间减半) 或者 把你的感光能力减半(ISO除以2) 来抵消多进来的光。
你把开窗时间延长了一倍(快门速度调慢,进光量x2) -> 那么你需要把窗户关小一半(光圈调小,进光量÷2) 或者 把ISO降低一半。
创作中的权衡:
你的每次调整都是在为创作意图做权衡:
想拍虚化背景的人像?
优先设定大光圈 (如 f/2.8)。
再根据光线情况,搭配适当的快门和ISO。
想拍高速运动的飞鸟?
优先设定高速快门 (如 1/2000s)。
然后开大光圈和提高ISO来保证画面足够亮。
想在夜晚手持拍摄?
为了保证快门速度不低于“安全快门”,你需要先设定一个较快的快门。
然后把光圈开到最大。
如果画面还暗,最后一步提高ISO,直到曝光正常(接受一定的噪点)。
延时曝光
多重曝光
相机测光模式
相机有多种测光模式已佳能为例,评价测光、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点测光
这些测光模式分别指是的相机传感器画面中的有效测光范围
平均测光--整个画面
中央重点测光--画面中心部分(更小)
点测光--画面中心点(最小)
评价测光--测光方式复杂未公开,疑似与对焦点等参数相关,平时使用该模式即可,其他如索尼部分机型有人脸测光模式配合自动、半自动曝光可以便捷获得正常人脸曝光
直方图
显示画面的明暗情况
从左到右是从暗到亮最左纯黑,最有纯白
上下是像素密度,显示到底有多少像素在区间内
直方图峰值越靠右画面越偏向过曝
直方图峰值越靠左画面越偏向欠曝
所有峰值越居中画面的曝光越正常(接近18°灰)
相机如何判断亮还是暗?根据18°灰原则,高于18°灰为亮,低于18°灰为暗
向右曝光:在不过曝的情况下尽可能把直方图峰值靠近右侧--保护暗部细节,损失高光细节(高光过曝损失无法后期弥补)
宁欠勿曝:在不欠曝的情况下尽可能把直方图峰值靠近左侧--保护高光细节,损失暗部细节(噪点),噪点可以通过后期AI抑制
大光比宁欠勿曝,小光比向右曝光
对比度白加黑减
曝光补偿
了解了测光模式来看测光表,相机中的测光表有多个功能
在M档模式下其显示当前相机曝光参数在当前测光模式下的曝光情况,越接近0曝光越正常
在其他自动/半自动模式下,作为曝光补偿数值,相机根据当前曝光补偿数值、测光模式自动调节曝光参数
白平衡
相机白平衡
色彩偏移
景深
拍摄人像时通常追求的都是能拍浅景深,有更好的虚化
距离拍摄对象越近景深越浅,光圈越大景深越浅,焦距越长景深越浅
动态模糊
影响动态模糊因素
焦距
焦距不会直接影响动态模糊,但是会放大抖动,所以有一个安全快门的概念 所为安全快门就是指的在这个快门范围内不会产生运动模糊,安全快门=1/焦距 不过由于现代科技先进的镜头防抖+机身防抖的联合防抖技术,安全快门数值限制已然可以突破
快门速度
拍照
快门速度越慢,动态模糊越明显,除了闪光灯下其他环境都可以认为是周围的持续光源在起作用,想像一下一个蜡烛在镜头前左右移动,拍摄时1/1秒的快门速度记录了它1秒内的移动路径,1/60的快门速度则记录了60分之一秒内的运动路径,也可以借助物体运动的规律性进行慢门拍摄如拍摄瀑布,溪流由于慢门曝光时间长进光量巨大,所以通常配合ND减光镜,三脚架(使用三脚架慢门拍摄时与关闭镜头与机身防抖)进行拍摄
镜头与被摄主体相对运动速度
前面讲了快门速度对运动模糊的影响,既然是运动那么相机与被摄主体的相对运动速度对动态模糊也是有影响的,当快门速度低时快速摇镜头,则可能整个画面都模糊,结合闪光灯瞬间闪光凝固主体可以进行艺术风格创作,同样反过来在夜间街上主体保持不动车流运动,或持续光源环绕主体运动也会有不错的视觉效果,同样在进行此类慢门艺术创作时需关闭镜头与机身防抖
基本上可以总结为快门速度慢时谁动谁模糊,快门速度快时则消除模糊,闪光灯是瞬间发光(持续时间1/3000-1/10000秒),被照亮的主体来不及运动,所以不存在运动模糊也被称为闪光定影
视频
帧率
帧率指的是1秒时间内拍摄多少张照片,机械快门受物理限制,无法满足如此快速拍摄快门速度所以拍摄视频时机械快门不参与曝光控制,此时完全是电子快门逐行扫描快门模式(常规消费机都是卷帘快门,只有高端电影机上才配备全局快门),受相机机身数据读取速度影响可能会产生果冻效应(当使用电子快门时,曝光时间极短。
· 假设快门速度是 1/4000 秒。传感器的顶部开始曝光,但等到底部开始曝光时,顶部其实已经曝光结束并开始读取数据了。这个“从上到下”的读取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例如 1/20 秒)。
· 如果在这整个“读取过程”中,相机或被摄物体发生了快速移动(例如快速摇拍、飞机螺旋桨旋转、振动),那么传感器顶部记录的画面和底部记录的画面在“现实世界”中就已经不是同一个瞬间了。
· 最终合成的照片就会产生扭曲、倾斜、拉伸等变形,这就是果冻效应。当你设置一个帧率(比如60fps)时,相机的工作循环是:曝光一帧 -> 读取这一帧 -> 等待 -> 开始曝光下一帧。降低帧率(例如从60fps降到24fps),意味着相机在读完一帧后,等待的时间变长了,然后再开始拍摄下一帧。它并没有改变“曝光->读取”这个过程本身的速度。所以降低帧率无法影响果冻效应)当拍摄快速运动物体时(比如高铁)可以避免相机机身运动(固定机位,不运镜),降低快门速度,使运动模糊代替果冻效应,但机身运动产生的果冻效应则无法避免,这个问题本质是快门曝光方式与机身数据读取性能的问题,且速度越快越明显,以减少高速相对运动为主要解决思路
那么帧率是如何影响视频的运动模糊的?
比如在视频帧率固定为30帧时
快门速度为30帧时则有严重动态模糊
快门速度为60帧时是符合人眼视觉舒服的动态模糊
快门速度为120帧时消除了大部分动态模糊,此时画面看起来卡卡的
所以影视行业有一个180°法则,这个180°指的是快门角度
快门角度是一个源于胶片电影摄影时代的概念,用于描述旋转式快门(一个类似扇叶的圆盘)的开合程度。
· 物理原理:在胶片摄影机中,胶片并非持续曝光。一个带有开口角的圆盘在胶片前旋转。当开口部分转过胶片时,光线进入,曝光一帧画面;当圆盘的实体部分挡住胶片时,胶片停止曝光并移动到下一帧。
· 角度的含义:这个圆盘的开口大小就是一个“角度”。一个完整的圆是360°。
现代数字摄影中的快门角度是一个模拟了这个物理行为的电子概念。它不再是真实的物理角度,而是一个直接与帧率和快门速度挂钩的数学关系,因其直观性而被保留并广泛应用于数字电影机和视频相机中。
快门角度、快门速度与帧率的核心关系
这三者的关系由一个简单的公式定义:
快门速度 (秒) = (快门角度 ÷ 360°) ÷ 帧率 (fps)
或者反过来:
快门角度 = (快门速度 × 帧率) × 360°
最重要的“黄金法则”:180°快门角度
在电影摄影中,有一个被视为“金科玉律”的设定:将快门角度设置为180°。
让我们代入公式看看为什么: 假设你以 24 fps(电影的标准帧率)进行拍摄: 快门速度 = (180° / 360°) / 24 fps = (0.5) / 24 = 1/48 秒(相机上通常用最接近的 1/50s 表示)。
再以 30 fps 为例: 快门速度 = (180° / 360°) / 30 fps = 0.5 / 30 = 1/60s。
以 60 fps 为例: 快门速度 = (180° / 360°) / 60 fps = 0.5 / 60 = 1/120s。
结论就是:180°快门角度的本质,就是将快门速度设置为帧率倒数的一半。 这是创造最符合人眼视觉经验的动态模糊量的关键。
RAW/LOG
拍摄RAW格式照片
拍摄log格式视频
原始数据格式除了曝光三要素以及对焦对画面产生的影响,其它参数如白平衡、图片风格、色彩空间、镜头校正、降噪均以元数据形式写入,后期可无损修改
二、人像拍摄技巧
拍摄主题
开始拍摄前先想好今天要拍摄的主题风格,这一步极其重要,是婚纱、唯美写真还、欧美风封面还是日常记录
这决定了后续所有工作的方向
光线控制
棚内基础灯光
背后2点或10点方向斜上方45° 标准罩硬光打轮廓,勾勒发丝衣服,分离背景
背后12点方向,正后方标准罩打发丝
前方4点或8点方向斜上方45° 柔光箱,伦布朗光,(同时使用这种灯时,分一主一辅,光比1:2)
正前方6点方向,45°大八角柔光箱,蝴蝶光 或90°顶光
5点或7点方向,正对模特,或底部柔光箱向上打,弱强度,补充正面亮度,可配合顶光使用
正前方6点,全光高角度对墙打,大漫反射,无阴影
球形罩打环境光,猪嘴造型打背景
外景
闪光灯加跳闪附件
点测环境光,确保环境光线正常,逆光拍摄用反光板或闪光灯补人脸,身体亮度
光从哪里来,脸往哪里去
长曝光
服装造型美妆
符合拍摄主题、合理搭配服装造型
美姿
可以把模特分为 线与面进行美姿调整
面 脸面-胸面-腿面
线 头线-胸线-腿线
以正姿站立为基础,使线、面不在同一直线上
单女生
双女生
单男生
男女
拍摄角度
以相机焦平面中心为准,上下倾斜15°
拍高大-低角度仰拍
欧美风-低角度仰拍
拍冷酷-低角度仰拍
拍可爱-高角度俯拍
拍儿童-高角度俯拍
相机遵循近大远小原则,扬长避短,以三庭五眼为基础
发际线高-低角度
大眼睛-高角度
可以通过侧脸,遮挡,阴影勾勒线条